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 )

别名:
布-马二氏综合征,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10%
多发人群:
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疲劳 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 肢体运动不协调 大写症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怎么回事?

  一、病因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二、发病机制

  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

  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每种SCA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40~83,正常人为6~38。SCA3(MJD)是我国最常见的SCA亚型,基因位于14q24.3-32,至少含4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3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CAG突变位于4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61~89,正常人为12~41。

  尽管SCA有共同的基因突变机制,导致各亚型临床表现雷同,但仍有差异,如有的伴眼肌麻痹,有的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损害部位和程度也不相同,提示除了多聚谷氨酰胺毒性作用外,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发病。

  SCA共同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但各亚型也有其特点,如SCA1主要是小脑、脑干的神经元丢失,脊髓小脑束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核及脊髓前角细胞;SCA2以下橄榄核、脑桥、小脑损害为重;SCA3主要损害脑桥和脊髓小脑束;SCA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存在于脊髓、骨骼肌、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内膜,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发病。重复扩增愈多,发病年龄愈早。肉眼可见脊髓变细,胸段明显;镜下显示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后根神经节和Clarke柱神经元丢失,周围神经胶质增生,脑干、小脑和大脑受累较轻。心脏因心肌肥厚而扩大。

相关推荐

遗传性共济失调相关医生

更多>

  • 刘鸣,
    刘鸣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商慧芳,住院医师
    商慧芳 住院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彭蓉,主任医师
    彭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帕金森病的诊断,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前评估。熟悉痴呆,脑血管病,癫痫,头痛及失眠等的诊疗。

  • 周东,
    周东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刘凌,
    刘凌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治。

遗传性共济失调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