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80%
多发人群:
儿童多见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肠鸣 腹肌紧张 脐周阵发性绞痛 蛔虫感染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蛔虫性肠梗阻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肠道内的蛔虫是分散、与肠管纵轴平行的,一般不引起梗阻。但在蛔虫大量繁殖或在人体发生某些生理改变时,如体温升高、腹泻、肠功能紊乱、过敏性体质以及各种刺激引起的肠蠕动增强或服驱虫药剂量不足等,可诱发蛔虫骚动、聚集、扭结成团,引起肠腔堵塞。造成机械性肠堵塞的蛔虫数量自几十条至几千条不等,有作者报道从一病人肠腔内取出蛔虫2097条。此外,蛔虫的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其发生痉挛亦可促进梗阻的发生。引起痉挛性梗阻所需的蛔虫数量不多,有时仅1~2条。蛔虫团和肠痉挛还可引起肠套叠。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集结扭曲成团的蛔虫,由于机械性刺激和蛔虫产生的毒素影响,致肠痉挛,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肠道,多由于肠道狭小,或蛔虫集结过多引起一系列肠道及全身的病理及生理改变。成虫主要寄生在空肠中部肠腔内,其毒性作用可能是抗原(来自活或死蛔虫)的吸收,引起LgE介导的变态反应。蛔虫能机械损伤宿主的肠黏膜,其代谢产物亦可刺激、损伤局部黏膜,引起痉挛性收缩和平滑肌的局部缺血。由于肠黏膜损伤可致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营养不良。

  虫数多时在肠腔内常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梗阻部位近回盲部为常见,虫数不多时,同样可以发生肠梗阻,亦可引起肠套叠或肠扭转。

  蛔虫性喜钻孔乱窜,当受到刺激易在肠中窜动而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尤为常见而严重。蛔虫侵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胆管炎、胆囊炎,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引起肝脓肿。炎症变化或蛔虫本身都可使胆囊或胆道穿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钻入胆道的蛔虫有时仍可退出或转换方向再回到小肠或从口中吐出,偶或死亡遗留在胆总管内。亦可钻入阑尾、手术伤口、腹壁脓肿、胃肠减压管、T形引流管、耳咽管等部位,甚至钻入气管引起窒息。偶可入脑,脊椎管、鼻、肾、膀胱、前列腺、尿道、子宫、阴道等处引起相应病变。

  蛔虫异位寄生而排卵,若遗留在某些脏器(如肝、肺、胰腺、腹膜和肠系膜等处)可形成虫卵肉芽肿。若遗留在胆道、胆囊内,则以虫卵或蛔虫残体为核心,可逐渐形成结石。

  2.病理

  (1)肠道变化:在梗阻上段的肠腔内有气体和液体积聚,肠腔扩张,肠运动增强,企图克服梗阻,这时仅有肠腔的阻塞,没有血液循环的障碍,呈单纯性肠梗阻。如继续发展下去,肠壁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和坏死,变为紫黑色,这时称为绞窄性肠梗阻。肠腔扩张或痉挛时,蛔虫受到刺激在肠管中骚动,如钻破肠壁的薄弱处而引起腹膜炎或单发多发生腹腔脓肿。

  (2)全身变化:主要有脱水和水电介质的紊乱,毒素吸收和感染。如肠腔内细菌的毒素渗透到腹腔,引起腹膜炎再通过吸收入血液,产生全身中毒。

相关推荐

蛔虫性肠梗阻相关医生

更多>

  • 蒋青伟,主治医师
    蒋青伟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胰胆疾病(胰腺和胆管肿瘤、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胆管结石等)、胃肠息肉和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

  • 芦波,主治医师
    芦波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 谭蓓,主治医师
    谭蓓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消化系统(胃、肠、肝、胆、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治,消化内窥镜胃镜、结肠镜等操作技能。

  • 潘国宗,主任医师
    潘国宗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消化系常见病及疑难病,各种肠病、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肿瘤等。

  • 钱家鸣,主任医师
    钱家鸣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胰腺癌,胰腺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疑难杂症。

蛔虫性肠梗阻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