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肠息肉 )

别名:
小肠腺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20%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肚子疼 恶心与呕吐 腹胀 消瘦 嗳气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肠息肉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较少。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往往带蒂,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

  二、发病机制:

  小肠腺瘤与大肠腺瘤一样,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状腺瘤。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胃肠道。此种腺瘤呈息肉状,大多有蒂。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血较多,亦可引起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

亦称为乳头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但亦仅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从十二指肠开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数<5cm。

  3.混合性腺瘤:

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学行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ammatory polyp),一般可自行消失。错构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

①口唇、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

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学上为一种错构瘤;

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相关推荐

肠息肉相关医生

更多>

  • 陶清萍,
    陶清萍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胃肠外科

    擅长疾病:胃癌、肠癌的外科治疗。196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外科的医、教、研工作40余年,普外、胃肠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沈腊梅,
    沈腊梅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胃肠外科

    擅长疾病:肛肠疾病和结直肠疾病的外科诊治,以及结直肠肿瘤的术后治疗。

  • 汪晓东,主治医师
    汪晓东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胃肠外科

    擅长疾病: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擅长结直肠癌外科治疗。

  • 杜潇,主治医师
    杜潇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胃肠外科

    擅长疾病:熟知胃癌、贲门癌、结直癌等胃肠道肿瘤手术与辅助综合治疗。

  • 张明鸣,主治医师
    张明鸣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胃肠外科

    擅长疾病:在胃肠道肿瘤、肛周盆底疾病的手术和规范化治疗,以及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肠息肉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