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获得性免疫...(新生儿获得性免疫... )

别名:
新生儿艾滋病,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新生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20%
多发人群:
母亲感染了HIV的新生儿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疱疹 消瘦 肝肿大 脾肿大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新生儿获得性免疫...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感染艾滋病主要来自母亲,艾滋病的母亲传播有3条途径:宫内传播 、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多数母婴传播多为宫内传播,主要经胎盘和羊水感染。科学家已经从人的脐血和羊水中分离出HIV,说明胎儿感染HIV是由母亲垂直传播的。

  1.母-婴垂直感染 新生儿AIDS的发病和孕母有密切关系,因婴儿AIDS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获得。

  2.母-婴水平感染新生儿生后可通过感染AIDS病原体的母亲的乳汁而受染。

  3.医源性感染

  (1)注射器及针头感染:新生儿、婴儿还可因多次静脉注射,经注射器及针头等方式受染。

  (2)输血与血制品感染:据Ammann等(1983)报告1例生后几天内反复接受输血与血制品的新生儿于生后6个月时出现AIDS症状,并无CMV、HDV及EBV感染的证据,经对供血员调查后发现,其中1名在供血后7个月发生AIDS,推测供血员系病原体携带者,且表明血制品的输入或输血可传播AIDS。

  二、发病机制

  已知CD4是HIV外膜糖蛋白的受体。HIV病毒通过表面的糖蛋白gpl20在同是糖蛋白的gp41的参与下与宿主细胞受体CD4结合入侵靶细胞,故表面表达CD4抗原的细胞均是HIV的靶细胞。Th细胞高表达CD4分子,因此Th细胞是HIV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较高表达CD4分子,所以这些细胞也对HIV易感。淋巴结内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是AIDS潜伏期HIV繁殖的主要场所,是HIV的储藏库,也是感染CD4 T细胞的源泉。树突细胞的大量死亡,造成外周淋巴细胞的毁坏。HIV侵入CD4细胞后,在细胞质中经病毒的反转录酶作用将病毒RNA转为DNA。病毒DNA与病毒整合酶进入细胞核,在后者的作用下,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内,整合的病毒可潜伏数月甚至数年不复发,这就是AIDS潜伏期长的原因。HIV如何杀伤CD4细胞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Th细胞被大量破坏,从而丧失调控其他淋巴细胞(如B细胞分化)亚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网络遭到破坏,免疫调节失去平衡,导致免疫缺陷。HIV病毒攻击大量CD4细胞,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丧失,引起各种机会感染致死。另由于B细胞调节失控,多克隆B细胞被活化大量表达免疫球蛋白,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对新的抗原反应性降低而发生感染,如小儿易患严重化脓性感染。某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CD4抗原)也可被HIV侵袭,使其趋化能力降低,使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增加,致机体发热,消耗增加、消瘦等。由于HIV对靶细胞(主要是CD4细胞)的不断破坏,致使CD4 T细胞消耗殆尽和外周免疫器官毁损,免疫严重缺陷,最终招致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而致死。

相关推荐

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相关医生

更多>

  • 王丹华,主任医师
    王丹华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早产儿营养、发育评价和早期干预指导,婴幼儿营养、生长发育和心理卫生,新生儿疾病,普通儿内科疾病。

  • 宋红梅,
    宋红梅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儿童疑难病的诊治,包括风湿免疫病特别是不明原因发热和自身炎症性疾病、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遗传性疾病。

  • 魏珉,主任医师
    魏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小儿内科疾病,特别是肾脏病,风湿免疫病和糖原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肾小管酸中毒、低磷抗D佝偻病等遗传代谢病。

  • 丁国芳,主任医师
    丁国芳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新生儿疾病、早产儿急救和管理、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婴儿营养和喂养、以及普通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

  • 朱传槱,主任医师
    朱传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小儿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肾炎,血尿

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