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王拥军

神经内科

擅长: 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与临床研究。

简介: 教授,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所长,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转化医学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技术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全国科技领军人才联盟常务理事,首届全国科技领军人才联盟生物与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首届中国生物医药整合联盟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医学院未来医学影像实验室临床医学顾问;《中国卒中杂志》主编,《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主编,《中华内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 王拥军教授作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与国家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从医37年来一直工作在脑血管病医、教、研、防一线。在国内率先推广卒中单元,牵头发布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指南和行业标准,建立了第一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将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推广至全国2500余家医院,先后在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新方法的创立、精准治疗方案的建立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创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相对降低39%。他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开展临床研究,明确提出我国脑血管病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是“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并创造性提出抗血小板治疗的新方法,即在发病后24小时的时间窗内,启动中低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靶点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程应用21天(简称为CHANCE新方法),多靶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新技术,使高危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成果发表在医学领域顶级杂志NEJM,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同,入选该杂志“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Lancet Neurology“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八大进展”,改写了中美英等多国指南和教科书,成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预防复发的主要药物基石之一。他精益求精,发现氯吡格雷在人体内代谢与CYP2C19基因表型显著相关,基因表型正常患者应用上述新技术,获益可额外增加17%,被评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五大进展之一。王拥军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ABCB1等系列关键基因的表型差异显著影响CHANCE新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成果发表在JAMA、JAMA Neurology和Circulation等杂志,入选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脑血管病领域2016年度五大进展”,被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奠基人Tabassome Simon教授评价为引领“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上述成果开发的快速基因检测技术已实现产业转化并申请专利。 他致力于建立和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覆盖大陆所有省份的质控监测医院和社区监测网络,开展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医疗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发现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等诸多“短板”,制定了多层次综合干预措施,通过提升上述指标的临床执行率使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成果发表在JAMA,被评价为是“基于循证证据的医疗质量改进成就的最佳代表”。 王拥军教授担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作为科技部脑血管病和重大慢病领域专家组组长,制定国家慢病防控战略规划,为我国重大慢病特别是脑血管病防控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还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第5届世界卒中组织常务理事,由他创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大会已举办18届,培养了一大批脑血管病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和疾病防控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拥军教授自1994年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完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客观定量评价;1998年发起并组织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临床指南;2001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2002-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2006年以来重点从事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促进,主持科技部、教育部、“973”重大项目;主持成立卫生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启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金桥工程”;同时,受科技部委托,作为编写专家组组长负责组织编写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指南。作为总负责人主持国家脑血管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平台,国家/北京脑血管病临床资源和样本库,北京脑血管病2020科技项目。他着眼我国重大慢病临床和科研需求,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控体系的创建、实施和推广。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27篇,累积影响因子1072.46,他引2532次,被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检索分析证实,是脑血管病领域(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主题)近5年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名列第一的学者。 获评北京市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1年),北京十大慢病科技攻关脑血管病首席专家;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领导力院管专家、2018精诚医者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3年所带领的团队被科技部授予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4年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入选“北京学者”计划、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计划;2016年当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入选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计生委评选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2018年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第一执业

    暂无号源
医生评价

当前暂无评价

北京医院列表
其他地区神经内科医生推荐
神经内科疾病医院推荐

神经内科推荐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综合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综合医院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综合医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综合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综合医院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

神经内科专家推荐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鸣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刘鸣 女 医学博士 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医学院,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商慧芳 住院医师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商慧芳,女,博士, 199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1996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学位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彭蓉 主任医师

    擅长:帕金森病的诊断,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前评估。熟悉痴呆,脑血管病,癫痫,头痛及失眠等的诊疗。

    彭蓉 女 医学博士 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199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周东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男,博士,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凌

    擅长: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的诊治。

    刘凌 女 医学博士199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