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 )

别名:
多系统萎缩症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40%
多发人群:
成年期发病50~60岁发病多见
发病部位:
颅脑
典型症状:
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认知功能障碍 四肢瘫痪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并发症:
脂溢性皮炎 尿路感染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神经内科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简 介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由Graham和Oppenheimer于1969年首次命名的一组原因不明的散发性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脑干和脊髓。本综合征累及多系统,包括纹状体黑质系及橄榄脑桥小脑系,脊髓自主神经中枢乃至脊髓前角、侧索及周围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小脑、自主神经、锥体束等功能障碍的不同组合,故临床上可归纳为3个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统功能障碍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ND),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Shy-Drager综合征(SDS)和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的散发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实际上,这些疾病之间常常难以截然划分。Graham和Oppenheimer总结文献中具有类似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提出这3个综合征是不同作者对神经系统一个独立的变性疾病的分别描述和命名,它们之间仅存在着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有某一系统的症状出现较早,或者受累严重,其他系统症状出现较晚,或者受累程度相对较轻。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各个系统受累的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目前,在MEDLINE数据库中,散发型OPCA、SDS和SND均归类在MSA中。
是否属于医保
别 名
多系统萎缩症
发病部位
颅脑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
成年期发病50~60岁发病多见
相关症状
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认知功能障碍 四肢瘫痪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并发疾病
脂溢性皮炎 尿路感染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治愈率
40%
治疗周期
1-3个月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
头颅平片,脑电图,脑脊液的化学检查,血液生化六项,颅脑MRI
常用药品
盐酸米多君,维生素E,结合雌激素乳膏
最佳就诊时间
就诊时长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
1-3个月

相关推荐

多系统萎缩相关医生

更多>

  • 刘鸣,
    刘鸣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商慧芳,住院医师
    商慧芳 住院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彭蓉,主任医师
    彭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帕金森病的诊断,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前评估。熟悉痴呆,脑血管病,癫痫,头痛及失眠等的诊疗。

  • 周东,
    周东
    未开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多系统萎缩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